“我爱中国,我爱义乌。”国际志愿者马万如是说。
马万来自也门共和国,2014年,19岁的他来金华义乌学习,毕业后留下做生意,一待就是8年。
2016年,马万加入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起的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,成为最早的一批志愿者。他热情爽朗,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,偶尔还夹杂着几句地道的义乌话,“虽然我生意忙,但是当一名志愿者特别光荣,它让我能够更加紧密地融入这座城市。”
五水共治志愿服务
马万只是众多外籍志愿者中的一员。“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主要由国际学生和在义工作的外籍青年组成。”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张春明介绍,该组织先后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优秀国际青年加入,涉及社区服务、普法宣传、文化交流、疫情防控等多个方面,用志愿服务架起了中外“连心桥”。
“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吗?”看见一位外国孕妇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大厅,正在大厅里做志愿者的马万下意识便迎了上去。对方说的是阿拉伯语,他马上切换语种,与她进行着无障碍交流。之后,马万带着她挂号、问诊、取药……他在中文和阿拉伯语之间来回切换,显得十分自然。
路上,马万遇到医生和护士,总会笑着打招呼。有几个平日里熟络的护士还会和他开玩笑:“马万,你的义乌姑娘找到了吗?”看得出来,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近。马万说,他从2017年起就来浙大四院做志愿服务,至今已有5年。
“很多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不会说中文,特别是来医院看病很苦恼,我就想帮助他们。”刚来中国时的马万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扰,友好的中国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“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会用英语和我交流,提供帮助。”
文明城市志愿者
浙大四院的导医台留有马万的号码,只要有需要,一通电话他准会出现。为了方便联系,马万的手机24小时开机,“能帮到别人,我很有成就感。”
2019年12月的一天凌晨3点,熟睡中的马万被手机铃声“叫醒”。电话里,声音很急切:“马万,医院里来了个产妇,孩子马上就要生了,但是她不会说中文,现在需要你的帮助。”冬夜里,他一口答应下来,挂断电话后便骑着一辆摩托车匆匆赶去。
马万赶到医院时,产妇已经被推进产房,她的家人正焦急地等在产房外。“产妇听不懂中文,无法配合医生手术。”一旁的护士向他说明情况后,马万提出用手机进行产房连线,让他通过电话进行现场翻译。那个电话,一打就是6个多小时。
好在,孩子顺利出生,母子平安。马万笑着说:“我还是第一个抱孩子的人呢。”
如今,马万已经是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领队之一。“只要需要志愿者,我就会组织外国朋友一起去。”这几年,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,志愿服务队伍中,有一群在义乌经商、生活的国际友人,他们发挥特长,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,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……
“我们生活在义乌,需要为义乌做点有意义的事。”来自尼泊尔的拉斯曼参与过多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,主要负责在社区入口对进出人员、车辆进行体温检测和询问。他说,所有人不分国籍、种族,一起抗击疫情,感觉心里暖暖的。